2005年2月15日,正月初七,星期二,阴有小雨。
一早在南京酒店内吃了早餐,旅游套餐,四菜,主食管够。饭毕,仍旧是旅游大巴车出发。首先是参观中山陵。
我们的旅游大巴走了中山大道,在车上年轻的女导游简单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面积,中山陵的来历以及参观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间隙介绍了沿途的一些著名景点。
途中南京风光靓丽的街头景色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记忆深刻的是南京陵园路两边整齐划一的梧桐树,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陵园路全长约2.1公里,从中山门一直蜿蜒至中山陵入口处的陵园路是进入中山陵的第一道风景线,也是其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吸引着无数游客的慕名而来,同时也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广泛称赞,将之赞誉为“世界级绿色都市”。
在20世纪末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这样赞誉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京有个绿色长廊”,就是指的这条道路上的梧桐树。
南京陵园路上的梧桐树
法国梧桐有三个名字——中国人叫它“法国梧桐”,法国人叫它“中国梧桐”,而它的真名叫“悬铃木”。
中国人最早见到它时是在法国租界——一个法国传教士因为喜欢它一树的荫凉,就从北美洲把它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作为行道树。人们误以为它是法国来的树种,叶子又很像梧桐,所以叫它法国梧桐。法国梧桐后来又从上海出发,漂洋过海到巴黎安了家。法国人误以为它是从中国来的,又叫它为中国梧桐。其实,它的真名叫——悬铃木,你看它的种子像不像挂在树枝上的铃铛?
南京广种法国梧桐,始于1920年代。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决心营造一个理想中的首都南京。
1925年,南洋修得森林管理专业、时年33岁的傅焕光被委以主持南京园林项目的重任,那时就种了很多梧桐树。
五年后,当1929年6月孙中山灵枢移放回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之际,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之城”已初露端倪:从孙中山灵枢经过的码头-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东郊,全长12公里长的中山大道两侧和街道绿岛上,一万多株为中山先生护灵的法国梧桐,6米一株、每排6株,整齐地延伸了十多里,直到紫金山顶中山陵。
美轮美奂的梧桐树大道
从中山门到陵园的大路两侧,则种了1034株法国梧桐。
之所以采用法国梧桐,是因为法国梧桐是三球悬铃木,至今保持着树干统一向上生长,枝桠呈手掌形、然后自然开枝的形态。这是独特修剪手法造成的独特姿态:在树还未成年时,就将它们的生长模式,拗成三枝,这样,它一长到腰部,树枝分杈就会呈三根向上、向斜伸展,成手掌形。
拗成三枝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时它也托起了一位长者毕生的理想,告诉着每一个前来瞻仰拜访的人,曾经有一位老人,为了他热爱的土地、庇护的人民、坚守的理想,奋斗不息。
而在南京同时还流传宋美龄也很喜欢梧桐树,所以蒋介石在民国时期南京城广泛种植梧桐树,但不知确实不确实。不过蒋介石确也偏爱法国梧桐,曾大手笔购得两万棵法国梧桐树,遍种南京街头,这个是事实。
南京和梧桐,二者早已密不可分,梧桐为南京带来了美丽的故事,南京也赋予了梧桐人文的情怀。
至今保持着树干统一向上生长,枝桠呈手掌形、然后自然开枝的形态。
梧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从此扎根在了南京,南京在根本上也早已离不开梧桐。就像南京的古名金陵一样,早已成为了永恒的象征,在口口相传中,梧桐树与城市血脉相连。成为南京儿女和中华儿女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的见证者。
南京著名景点分布图
中山陵风景区
下了车,天空中又飘起了淅淅沥沥的雨点来了,而且越下越大。于是,我们又买了几把折叠雨伞(十块钱一把),相随着导游走向中山陵景区。
南京紫金山巍峨壮观的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缓坡上的中轴线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
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
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
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中山陵各建筑在形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中山陵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建筑景点平面图
1961年,中山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庄重肃穆的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北平逝世;
孙中山像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曾化名为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举国悲痛。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其实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孙中山的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暂厝在北平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后再安葬南京。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
孙中山生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厝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入殓半个多月,由于当时技术原因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奉安大典;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
1929年1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政府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三公里,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
1929年4月23日举行,国民政府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
1929年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南京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兖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
1929年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运往南京,当时就在如今的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制的紫铜棺。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后,于6月1日开始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奉安大典
1929年6月1日凌晨2时,首都南京迎榇大道(今中山大道)两旁已挤满迎榇的群众。
凌晨3时许,宋庆龄、孙科夫妇及子女、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梅屋庄吉等以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各国专使代表等到达中央党部。
凌晨4时,移灵典礼由胡汉民主祭,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响,随后灵榇移出大门,由杠夫抬上汽车。宋庆龄、陈淑英、孙婉、何香凝、宋美龄、宋霭龄等家属和女眷分乘马车随灵护送。
凌晨4时25分,号兵吹起启行号,灵车启动,送殡队伍长达五六里,沿途瞻仰群众达五十余万人。迎榇大道沿途搭起松柏总牌楼、青白布牌楼及救护棚等51座。
上午9时20分,灵车缓缓开到中山陵,停于灵舆前。孙中山先生灵榇从灵车上降下,移上灵舆,杠夫起杠,步石级而上。
奉安大典 孔祥熙率领杠夫将灵榇移入墓室,安于圹内
中山陵前孙中山灵榇
1929年6月1日先生的灵榇,在执绋人员护扶下,由水平相当高的北京日升杠房的108名杠夫们,从中道抬到祭堂。
10时零8分,灵榇抵达祭堂,停于祭堂中央,由宣赞员宣赞,举行奉安典礼。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献花圈,读诔(lei)文。蒋介石主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礼毕,孔祥熙率领杠夫将灵榇移入墓室,安于圹内,孙中山家属亲眷、中央代表蒋介石、故旧代表犬养毅、各国专使代表欧登科也随同进入墓室。这时,狮子山炮台再次响起101响礼炮,全国民众停止工作,默哀3分钟。
12时正,奉安完毕,在祭堂内参加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瞻仰毕,回到祭堂,哀乐声中,全体再行鞠躬礼。最后,由夫人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关闭,奉安大典遂告成。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拜谒中山陵
一九四六年六月,周恩来在中山陵留影。
陈毅“保护中山陵”手令。
淅淅沥沥的春雨时大时小,但参观中山陵的游人却是不少。
我们随着导游小姐的步伐,从中山陵园牌坊门进去,首先简单浏览了一下中山陵广场的孝经鼎和广场东南部的音乐台。
中山陵风景区牌坊门
中山陵广场南端孝经鼎
孝经鼎 简介
如果把中山陵画出一条中轴线,孝经鼎便位于这条线上的最南端,与中山陵博爱坊相隔一个广场。孙中山奉安于中山陵后,戴季陶与中山大学师生合捐一座铜鼎,作为中山陵前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物,并委托陵园代为设计和建筑。因为鼎内有六角形铜碑,上刻戴季陶母亲黄氏所书写的《孝经》全文,所以称孝经鼎。
1933年5月7日,在这里举行了庄严的铜鼎奠基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临现场,戴季陶致词。致词毕,戴季陶和辛树帜俩人小心翼翼地将一只铜箱共同放入石匣中,铜箱面刻戴季陶所书的《总理遗嘱》,箱内贮存着中山大学在南京的师生所恭录的《总理遗教》。铜箱放入石匣后,由戴季陶将水泥注入石匣内封固,然后,将石匣徐徐放入距地面深约三米的地基中。随后,建造石台,铸造铜鼎。由此,中山陵园又添新景观。
孝经鼎为青铜铸造,造型别具一格。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下为铜鼓状的底座,通体饰有花纹,平面光滑如镜,正中刻有一个五角星,五角星周围刻有“设计监造者”五个字,然后是一个圆圈,圆圈外围刻有夏行时、韩栋、杨光煦等11位监造者的姓名,铜鼎的三足就镶嵌在底座平面之上;中部为铜鼎的主体,双立耳,二足部位饰有三只张口的狮子头,腹部为圆形,朝北一面铸有楷书书写的“智、仁、勇”三字,朝南一面铸有楷书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尽管已被磨去,今仍可见痕迹,腹部稍下方,铸有楷书书写的“国立中山大学敬献”八字;铜鼎口沿上部为一座六柱、三重檐的六角攒尖顶亭子,屋面覆小瓦,亭内竖有六方长方形的铜碑,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整个鼎高4.25米,重约5吨,腹部最大直径1.21米(一说1.3米),造价1.3万元。
石台平面呈八角形,其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构筑,表面镶苏州花岗岩。石台高约三米,分为三层,低层直径约16米,中层直径12.7米,上层直径4米,每层石台边缘都围有雕花花岗岩石栏杆。石台中央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的圆形石墩(又称鼎座),铜鼎就放置在这个石墩上。石台造价2.27万元。
铜鼎和石台堪称珠联璧合,不可分离,不过在“文革”期间,孝经铜鼎从石台上被拆下,运送到中山陵园工程队的院子里保管,而将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安放到此石台上。直到1985年03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60周年前夕,有关部门方将孙中山铜像迁到藏经楼孙中山纪念馆广场,孝经鼎才又重新安放在原石台上。
游人可以登上最高层就近观赏孝经鼎
孝经鼎 曾经在陵门前摆放过一段时间
中山陵广场的音乐台
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局呈半圆形。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舞台及照壁,圆中心是舞台,舞台长约22米,宽约13.33米,高出地面3.33 米。
台后建有大照壁,是音乐台的设计主体,仿中国传统五山屏风样式,表面以水泥斩假石镶面,既为舞台背景,又是起到反射声波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照壁坐南朝北,宽约16.67米,高约11.33米,水平截面为圆弧形。照壁上部及两侧,雕刻有云纹图案。上部云纹图案之下,雕有三个龙头,突出墙体之外。在舞台边缘处有数道波浪形台阶,阶内填土以栽花草。
随后跟着导游小姐的脚步从墓道的南端入口处中山陵牌坊处谒陵凭吊开始。
中山陵博爱坊
中山陵博爱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是一座带有浓重传统中国风格的牌坊。牌坊的顶端是蓝色琉璃瓦覆面,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传统的莲瓣、云朵等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嵌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因此牌坊亦被称为博爱坊。博爱出自韩愈《原道》中“博爱之为仁”一语。
中山陵博爱牌坊
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他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
据说在建牌坊时,西边第二根石柱子,因取料时的疏忽,凿短了约一米,按当时质量要求应当杀头。孙科得知此事后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吕彦直的挚友又设法加以补救,现在仍能看见接缝痕迹。
从博爱坊拾级而上到最上面的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上下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着当时中国3亿9千200万人。
石阶
从博爱坊拾级而上到最上面的祭堂,共有石阶392级
石狮;第四层平台两边的这对石狮子,是用绿豆青的花岗岩雕刻的,形态与传统的石狮造型明显不同。麟毛飞扬、傲首雄视、毫发毕现,正是现实中的“兽中之王”——狮子。令人感到“东亚睡狮”醒了!
第四层平台上的石狮
第四层平台上的石狮子
这对特殊石狮,是福建省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的杰作,属于中西合璧的雕法。但遗憾的是左边那只石狮的右腿残缺了,据说是被毁于当年侵华日军的炮弹。后来修复了。
这两个狮子雕刻艺术极为奇妙,在两只石狮的口中,各有一只圆球,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后来,在汪伪时期,西侧一只雌狮的牙齿被损坏了,圆球也就此失落。雌狮脚下一只小狮也被盗走了。
受伤的铜鼎
在台阶的第六层平台上,我们见到了左右陈列的一对铜鼎。在旁边的立碑上,看到了相关的介绍。根据碑上的说明,这个鼎被称为“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鼎高1.5米,直径1.3米,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体字,古朴持重。
受伤的铜鼎 西侧的一尊铜鼎向北内壁上有两个孔,一大孔,另一小孔
受伤的铜鼎
而这个铜鼎上的洞,是被侵华日军的炮弹炸的。在左边(西边)的那个铜鼎下面有两个弹孔,准确的说,是一个弹孔(穿透了铜鼎),另一个是弹坑(在铜鼎上留下了又圆又深但未穿孔)。
石阶是中山陵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牌坊、陵门、碑亭、祭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庄严雄伟的“警钟形”整体。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了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却是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
牌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别辟为三道,中间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
牌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别辟为三道
我和妻子参观中山陵照片
中山陵的建筑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白色的花岗石墙柱,显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含天下为公之意,青白结合也符合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青天白日旗”的颜色。
陵门建筑在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
中山陵门
陵门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
陵门前的汉白玉石狮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憨态十足。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
而据说陵门前的那对汉白玉的石狮,它们曾经可是皇家的看门狮。它们原本是给乾隆的好几代孙子看过大门的。1935年7月,当时的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将军在北平定王府购得,当礼品送到南京,放到了中山陵的大门前,专门来守陵了。
也有的说是从松公府祠堂,即松公府家庙,原为傅恒家庙运来的北狮。因1927至1930年,北京大学征用松公府,当时松公府族人拆卖祠堂剩余的这对石狮,以200多元卖给某要人。1929年9月29日,石狮经铁路运往南京。
这对石狮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兽,可以镇妖避邪,和现实中的狮子,自然形态不同。我国古代传统的看门石狮基本都是这个造型。
陵门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
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两边稍小,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借用“天下为公”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说明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孙中山先生平时也很喜欢将这四个字书赠友人。
陵门面阔实五为间,东西各一小间,常年门扉关闭,里面存放六顶藤制轿子,二顶为躺式的,四顶为坐式的,为国内外年迈要人谒陵时乘坐。这些轿子“文革”期间搬到音乐台化妆室保管。
陵门前大平台东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对称的休息室
陵门前大平台东西各建有一座硬山卷棚式的相对称的休息室,屋面覆盖蓝色琉璃瓦。东房做卫士室,西房作休息室,室内装有洗手间设备,实际上是两座象征性点缀建筑物。
陵门
陵门前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
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
四季长青的黄杨球
名贵的千头松
名贵的千头松
导游小姐讲述中山陵历史
孝经鼎1982年时曾经摆放于中山陵陵门前,宝鼎上的兽头被游客抚摸得锃光瓦亮。
从陵门向上的第二层平台建有碑亭,碑亭以花岗岩建造,重檐歇山式顶,上面也是覆盖蓝色琉璃瓦,仿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样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中山陵碑亭
墓碑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雕琢而成,高9米,重达几十吨。墓碑正面是由国民政府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谭延闿手书的24个镏金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遒劲有力。碑文上方刻有国民党党徽。
据说当年建造墓碑时,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当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从南京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时达四十余天,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墓碑
碑亭里这块大石碑的顶端和底座刻有图案花纹。顶端四周为云彩朵朵,底座周围是巨浪层层,线条简洁,十分朴素,均由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亲自设计。这些图案花纹,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碑的顶端花纹下面,朝南朝北两面,分别刻国民党党徽一枚。这两枚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曾在十年动乱中被铲除,198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按照原样重新修复。
但碑亭中唯独没有孙中山先生的墓志铭。关于这个墓志铭还有一些传说:当时准备在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刻墓碑、墓志铭、传记等,并且为此做了分工,由汪精卫撰写碑文,胡汉民作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撰记文。
可是过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还没有确定下来,到1928年1月7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孙中山先生思想业绩非文字所能表达,故决定不用碑文。
但关于这些还有另外一个版本:1929年春,中山陵竣工,耸立在钟山南麓。墓志铭本是由章太炎执笔写就的《祭孙公文》。
章曾有云:“论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铭惟我能胜,亦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
然而,由于章太炎平时经常斥责蒋介石的革命不是真革命而为后者深为忌恨。蒋介石最终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和党国代表的名义拒绝使用章太炎撰写的墓志铭。
因此,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对此,章太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墓铭,真可憾也。”
日本侵略者在中山陵祭堂前 对面是碑亭
日本侵略者在中山陵碑亭
冒雨拜揭中山陵的游人
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祭堂
过了碑亭到祭堂又有台阶339级,象征着当时国民党参众两院议员为339人,寓意为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九寓意为九州大同。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从第七层平台继续往上攀登30级、42级、54级台阶,就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壮观之势。这126级台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层的平台上,但从第十层平台还要往上走9级台阶才能够进入祭堂。
中山陵拜祭孙中山先生的游人
中山陵祭堂
祭堂为中山陵的主体建筑,位于海拔高度158米处的第十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地处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琉璃瓦覆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在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
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
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紫铜带盖的铜鼎
祭堂两边,还各有四方草地,各植雪松四株,枝叶如盖,四季长青,靠南的女儿墙草地,列植龙爪槐八株。这些郁郁苍苍的绿树,让人们从心里感到,不管岁月流逝多久,孙中山先生留下宝贵的革命精神,永远像这些苍松翠柏一样万古长青,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大平台的两侧和北部约五米高的花岗石拥壁,它把墓室护围在里面,拥壁内侧遍植龙柏,形状古拙有致,令人留连。
祭堂之南面三个拱门, 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
祭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上刻花纹,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祭堂四隅各建堡垒式方屋,备藏纪念物品及供谒陵人员休息之用。内置红木雕花靠椅,椅中镶嵌天然大理石景观圆形画面。
堂内地面,用云南大理石铺就。前后左右有直径80厘米的青岛黑石柱12根,四隐八现,下承大理石柱础。这12根石柱除了承托祭堂的屋顶以外,还有在建筑学上所说的“隔”的作用,使祭堂本来很大的空间仿佛延伸得更加高大开阔了。
祭堂的顶,为“斗”式藻井,上面镶以花磁,为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这种藻井图案,显得新颖朴实,色彩浓重鲜丽。
祭堂的中央,供一尊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全身坐像
祭堂地面全用白色大理石,四壁之上部纯用人造石粉饰,下半部用黑色大理石护壁,壁上刻总理手书《建国大纲》,左右护壁上有紫铜花格窗各一,以通光线。
祭堂的中央,供一尊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全身坐像。这尊坐像在法国巴黎是用意大利白石雕琢而成,像高4.6米,底宽2.2米,是出自当时世界著名的雕刻家波兰人保罗朗特斯基之手。
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
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凝视着前方。
孙中山先生雕像底座上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生活写照。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祭堂后为墓室,墓门二重,前门两扇系铜制,以黑色大理石砌成门框,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门为独扇铜门,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刻文。
入门为圆形墓室,形如覆釜,直径18米,高约11米, 圆顶成穹窿状,四壁为妃色人造石,地面为大理石,中央即为大理石圹,直径4.33米,围以大理石栏杆,圹之中央设长方形墓穴,上面是由捷克雕刻家高琪按照孙中山先生遗体形象雕刻的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孙中山卧像(平时不对外开放)。
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孙中山卧像
中山陵祭堂全貌
我们随着导游小姐的脚步一级一级台阶拾阶而上,到了祭堂好像雨点也停了。随着参观的人流,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地拜谒了中山陵的祭堂,先生的雕像,墓室外貌等。
在祭堂参观孙中山坐像的游人
从中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三民主义的崇高理念和千难万险。
参观出来站在中山陵的最高处俯瞰南望,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尽收眼底,周围是葱葱郁郁的树木,云烟缭绕,真正是一座“天下第一陵”。
参观完中山陵,我们又上旅游大巴匆匆忙忙的赶往下一站。下一站是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在赶往下一站的路上,年轻的女导游还给我们将沿途路过的景点,明孝陵,中华门,南京城墙等做了简单介绍。
好些景点记得不太清楚了,印象深刻的是沿途在大巴上看到的明孝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中山门, 南京城墙等。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明孝陵神道——石象路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
明孝陵神道——石象路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还有沿途路过的中山门;
中山门,旧称朝阳门,为南京明城墙明代十三座内城门之一,此门是瓮城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往东可至外郭麒麟门。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门原为明代朝阳门瓮城,因城门位于南京城东,最先迎接太阳而得名。朝阳门瓮城现已不存,今三拱券城门系民国时期开辟,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向东北两面拓展南京城时修筑朝阳门。城门为单孔券门,门外还有一道。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从北平南下的孙中山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原朝阳门瓮城拆除,修造三孔拱形砖门,并在门洞上嵌“中山门“的题字石额,修建中山码头通向中山陵的大道。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守军曾在此展开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侵华日军从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攻入南京城。1996年,南京中山门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与城门外的金陵辟邪成为南京城的主要象征之一。
中山门
南京明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北有后湖为屏、西纳石城入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公里,现仍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而京城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围合面积逾230平方千米,为世界历史之最。
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筑城技术达到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东亚筑城技术的典范。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其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均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1956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者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
在旅游大巴上边看南京街头风景,边听导游小姐讲解沿途比较有名的景点,不知不觉的梅园新村就到了。
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梧桐树
据《南京民国建筑》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连一棵梅树都没有,但因附近有个桃园新村,当时的房产公司就将这里取名“梅园新村。”
梅园新村
梅园新村纪念馆方位图
梅园新村纪念馆
梅园新村纪念馆;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这里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谈判。
1946年,周恩来入驻梅园新村;
重庆谈判中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1945年10月11日,《双十协定》签订后,毛主席从重庆九龙坡机场出发,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先行返回延安,邵力子、张澜、陈诚等人到机场送行。
毛主席离开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继续留在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以求尽可能地争取和平。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往南京,邓颖超、董必武、陆定一、李维汉、廖承志等人相随抵达南京。
纪念馆1954年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封闭。1977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
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
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南京局组织部长钱瑛的住处。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
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
陈列馆浮雕上镌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
陈列馆位于梅园新村街道西侧,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东侧,汉府街北面,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馆名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
这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采用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周围有颇具民族风格的老虎窗、石刻透空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正面墙上变形梅花等艺术品,象征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处变不惊、从容机智的大将风度和傲霜斗雪、蔑视强权的坚强意志。
西墙上现代抽象意味的浮雕式老虎窗和对当年监视、跟踪、盯梢的特务眼睛进行艺术夸张的现代镜面窗,与马路对面钟岚里国民党军统监视站相呼应,使人联想到代表团当年所处的险恶环境。
陈列厅正中是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是整个展厅的视觉中心。浮雕上镌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浮雕上的风云图案表明他们都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整个画面成反S形,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和我党事业后继有人。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梅园新村国共谈判大事记
⑴梅园新村30号;
梅园新村30号
梅园新村30号院子里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二层楼房3幢,共18间,占地面积4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主楼楼下有办公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中共代表团将院墙加高了一倍,并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蔽都是当年中共代表团留下的。整个院内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图|1946年周恩来邓颖超在梅园新村30号院内
1946年五月,周总理飞抵南京后,和中共代表团副团长董必武在梅园30号庭院内合影留念。
当时周恩来在梅园新村用过的小汽车
周恩来在梅园新村的答记者问
⑵梅园新村35号
离周恩来住的30号小院不远,有幢二层砖木小楼,梅园新村35号。因中共代表团成员较多,新村17号住房拥挤,就以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名义买下了梅园新村35号楼。
梅园新村35号
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同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有砖木二层楼房1幢,砖木平房2座,共11间,占地面积15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92.1平方米。楼房楼下是董必武、廖承志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楼上是李维汉、钱瑛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中共代表团为了工作的方便与安全,将与梅园新村 31号特务监视站相通的原有大门堵死,在东边开了一个小门,与梅园新村30号相通,并在小院内两边加盖了两座小平房,以此挡住31号特务的视线。东边平房是政策研究室办公室,西边平房是警卫室。
梅园新村35号董必武工作室
梅园新村35号办公室
⑶梅园新村17号
梅园新村17号
梅园新村17号
梅园新村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的所在地,有砖木三层楼房1幢,二层楼房2幢,砖木平房2座,共29间,占地502.13平方米,建筑面积725平方米。其中,北边一幢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楼下设有小会议室、新闻组、抄报室、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办公室,楼上设有电讯组、外事组、军事组、党派组和妇女组。南边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后加盖的。楼上是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中共代表团常在这里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
周恩来走出梅园新村 17 号照片,摄于 1946 年 12 月。
周恩来铜像;
梅园新村周恩来铜像
梅园新村纪念馆周恩来铜像
周恩来铜像位于露天庭院的正面墙前,高3.2米,重900公斤,神、形兼备,以周恩来同志当年步出梅园新村大门的照片为原型,表现出周恩来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形象。铜像背后树立着高大的汉白玉拱门,在接近铜像处有一组铁花拱圈门头线,是以中共代表团原址30号大门为原型,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的,使参观者倍感亲切熟悉,依稀如见周恩来在龙潭虎穴中,谈笑风生出入梅园、紧张工作的情景。
梅园新村周恩来图书馆
周恩来图书馆
简单地浏览了梅园新村纪念馆,我们又随着导游小姐踏上了南京的最后一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到了那里蒙蒙细雨又淅淅沥沥的下起来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称江东门纪念馆,位于南京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说明书
江东门纪念馆是为了铭记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建,是中国人民饱受日本侵略者深重灾难的实证性、遗址性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整个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图片、和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历史惨案的文史陈列馆。
纪念馆整体布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
(一)展览集会区:该区分为史料陈列厅和集会广场。史料陈列陈列展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集会广场上有主题雕塑—冤魂呐喊、标志碑、灾难之墙、和平大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这里集会,公祭遇难同胞,撞响和平大钟,发表和平宣言。
(二)遗址悼念区:该区包括“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狂雪》诗碑墙、石壁墙与邓小平手写馆名、墓地广场、浮雕《劫难》《屠杀》《祭奠》、“母亲的呼唤”立雕、“万人坑”遗址陈列和悼念广场祭场、冥思厅等。
(三)和平公园区:该区以和平为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包含胜利之墙、和平公园、汉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园、日本友人植树林等。
(四)馆藏交流区:该区是寓馆藏、交流、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域,其主要设施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特藏库等。
一期和二期场馆导览示意图
陈列馆正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为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广场陈列由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3个外景陈列场所组成。其中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牌、“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
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的缩影和集中陈列的景点,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如山铁证。
大屠杀纪念馆
大屠杀纪念馆雕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处的雕塑广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
南京大屠杀图片
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大屠杀纪念馆图片
古城浩劫
万人坑中的部分遗骨
展览馆中的部分遗骸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平大钟高3米,寓意是30多万同胞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总重量6.6吨。
最后来到了灾难之墙的右侧悬挂和平大钟的地方,近距离参观了和平大钟,并和其他游客们一起撞响了和平大钟。和平大钟高3米,寓意是30多万同胞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总重量6.6吨,表示此钟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6周年祭日铸造。
钟面上部纹饰为30朵梅花和56个“祭”字。下部纹饰为66朵浪花中映衬66个“和平”图文,撞击点为醒目的和平鸽造型,表达我国56个民族及南京市人民勿忘历史,爱好和平的心愿。
下摆口径为1.937米,象征着日军侵华及其南京大屠杀始发时间为1937年。钟体正面是由中央文史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钟名,背面刻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16个大字,两侧分别刻有铭文和浮雕。由旅日华侨捐赠50万元铸造。
而钟架的三根黑色大理石石柱则是代表“3”,上部5个圆圈象征5个“00000”,中间构造柱形似倒下的“人”字,共同组成了“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设计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
国家公祭日
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总的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用充分的历史资料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侵略行径,企图掩盖侵略暴行的行为也是永远篡改不了的。
因此,百年来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全中国人民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参观完日本侵华大屠杀纪念馆,我们汾阳的一行游人怀着沉重的心情随着导游小姐坐上大巴,当天仍然是住宿南京。二星级酒店,旅游套餐,空调房。
(附录)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日本右翼所谓的进入);
1937年12月17日下午,日军在其占领的南京举行了大规模的 “入城式”,以庆祝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
列队即将进入南京的日军。
参加入城式的日军第十军各部队的官兵站在道路南侧
下午1时30分,入城式开始。
在入城仪式中负责引导的日军
骑马进入南京的松井石根。
以松井石根为首,朝香宫鸠彦王与柳川平助等人紧随其后,骑着高大的东洋马,耀武扬威地由中山门入城。
朝香宫鸠彦王,天皇裕仁的叔父,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元凶之一。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接替松井石根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1937年12月到任),日军攻占南京后,颁布了“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命令,酿成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晋升为陆军大将。战后在英美等国的庇护之下,逃脱了审判。于1981年4月12日病死,终年94岁。
入城仪式上的朝香宫鸠彦王。
入城仪式上,国民政府的大楼上升起了日本旗
下图:入城式后站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前的日军战地指挥官。右起:日陆军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日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
入城式后站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前的日军战地指挥官
入城式上,在国民政府大院内集合的日军
日军冲进了蒋介石在南京的住所,将里面洗劫一空。
用户评论
这次的南京之旅真是让人惊喜满满,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景点真的太值得一看一探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京城墙走了一圈,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山陵的氛围很庄重,设计也很独特,值得一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逛完夫子庙,肚子都饿了,那里的小吃好美味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雨花台的景色美得不像话,下午的阳光照在花瓣上闪闪发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京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历史的气息,感觉像是穿越了大半个世纪。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开的那个文创园区很有趣,适合年轻人去玩儿。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玄武湖边的樱花开了,周末带小朋友去看看挺不错的。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京的美食种类繁多,几乎每家小馆子都有拿得出手的特色菜。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完南京市博物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