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一词《西江月》,说不尽的悠久历史,道不完的思乡之情。
它是茅盾笔下的“可爱故乡”,是文脉延绵的“枕水人家”,是铿锵有力的“红色根脉”,是科技交融的“互联网圣地”。
这里,便是乌镇,古与今相生,新与旧交融,快与慢相宜。你不仅能看到年轻澎湃的戏剧狂欢,更能聆听到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水墨乐章。
让我们一起跟着茅盾的笔触,走一趟乌镇的旅程。
茅盾笔下的城盛民安
仲夏天,空中突然落下珍粒般大小的雨点,伴随着沉闷的雷声,淅淅沥沥声响彻四周,唤醒了记忆中的乌镇。
人山人海中,雨幕观景又是一番别样滋味,轻轻拂去眼镜上的水滴,向远方眺望。
乌镇一座座小桥在蒙蒙雨雾映衬下显得更加典雅,乌篷船穿梭在微波荡漾的河道上,曲折的青石板路在雨水浸润下显得格外光滑平亮,古朴的雕梁画栋和斑驳的白墙黑瓦散发出时间的魅力。在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桥和水构成了其浓墨重彩的底色。
雨雾中的乌镇 图源:乌镇景区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苦苦寻觅,不经意转眼,一幢民居映入眼帘,这便是乌镇观前街17号茅盾的故居。屋外的空地上,彼时茅盾亲手种下的棕榈早已探出院墙,而另一丛天竹,郁郁葱葱显得格外茂盛。
仔细端详,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屋为茅盾居住的卧室和书房,后屋则为厨房、饭厅,典型的江南地区常见传统两层木结构建筑。茅盾在1910年春离乡求学前,在此地生活了整整十三个春秋。这座看似不起眼的房屋,走出了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茅盾故居 图源:浙江文物
看着川流不息的游客,或是驻足拍照,抑或留步细赏,浓烈的市井气息,让人不禁想起,茅盾笔下的《林家铺子》在哪里?
出了故居,往前一走,迎面便是。“林家铺子”出现在杂货店门栏的木招牌上。 红漆四字,已可见斑驳痕迹。抬头望去,街还是那条街,铺还是那个铺,但装载的“内容”已经截然不同。从传统的水乡美食特产,诸如咸鸭蛋、姑嫂饼、荷叶老鸭等,到蓝印花布服饰、湖笔、蚕丝、布鞋,再到乌镇文创纪念品、创意挂屏、潮流饮品,琳琅满目。
乌镇业态 图源:乌镇景区
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是这样子描述乌镇的,“我的家乡乌镇虽是近十万人的大镇……但市街之外便是稻田和桑地……镇上还有茧行……”
乌镇一带盛产蚕丝,如今水乡仍然保留着迎蚕花,赶春集等传统民俗文化,每到清明谷雨时节,不论游客还是乌镇人,一同沉浸在踏白船、迎蚕花娘娘、游春中。
突然,耳边响起戏声,思绪被拉回当下,此时此刻的乌镇天空,雨水淅沥淅沥伴随着咿呀唱响的花鼓戏曲,浸润了大地,繁荣了水乡,更温暖了人心。
文旅交织的相得日新
只有“万家灯火”没有“人文积淀”的水乡是没有韵味的。历史上的乌镇,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但是,当下的乌镇也曾一度面临发展困境,文物古迹年久失修,旅游业空白,所触及之处“皆是一片新房子、一片老房子、一片破房子”,文化割裂、断层严重。
有人说,乌镇的东栅是梦开始的地方,而西栅则是一场精心打造的梦。乌镇是如何从寻梦到造梦,实现水乡的复兴之梦呢?
要保护更要发展。 保护与发展两面“旗帜”乌镇始终两手抓牢。一方面,“修旧如旧”以及“修旧如故”是乌镇在修复老屋过程中一贯坚持的原则,最大程度上保护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另一方面,乌镇还重新整修河道,建设地下管道,整治地面电线,修建停车场和游客中心。从根本上解决水乡古镇基础设施薄弱的弊端。
乌镇游客中心 图源:乌镇景区
是客人更是主人。 乌镇坚持不在东栅兴建大型酒店,不开展夜间旅游项目,尽可能地降低旅游对本地居民的影响,打造一个活态的水乡古镇。此外,乌镇优先邀请迁出的居民回到景区参与到餐饮、民宿、游船服务、特色商铺经营中来,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超5000人次,极大带动本地以及周边地区人员就业和农业生产。乌镇中的老居民是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如同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一样,追求美好生活也是他们的愿望。
是文化更是创新。 文化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全新动能,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远、广泛。依托千年文脉,乌镇开发了文化研学体验游,举办十届“乌镇戏剧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共享文化盛宴,艺术化改造丝厂、粮仓、啤酒厂等公共文化空间,为当代艺术家提供表达自己的舞台,为游客提供艺术公寓、创意集市、露天演出、非遗体验等多功能全新体验场景。
乌镇戏剧节 图源:乌镇景区
如今的乌镇,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与旅游相宜、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一跃成为中国江南古镇的代表。
依托文化产业赋能,乌镇实现了将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显著提高了本地居民的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真正让老百姓精神和物质的“荷包”鼓起来。
科技繁盛的快慢相融
文人笔下的乌镇是水乡悠然的《从前慢》,互联网小镇视角下的乌镇是《算力时代》。在乌镇,快与慢相交,现代与传统相融,科技与文化相辉映,一切都是这么自然和谐,一派守正创新的蓬勃景象。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的标签不仅仅是“江南水乡”,这个积淀千年文脉的古镇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变。互联网企业落地生根,“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拔地而起,无人驾驶车穿梭于白墙黑瓦间,智慧数字旅游悄然发展……乌镇正成为数字经济新地标。
景区覆盖WiFi 图源:乌镇景区
以乌镇的西栅为例,早在2003年开始改造提升工作,管线埋地,地下铺设包括饮用水、消防水等在内的21种管带的同时,也预埋了网络快带管道。在2006年景区对外开放运营的时候,就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更是实现了无线互联网全景区覆盖。此外乌镇率先开展“智能小镇”建设,实现景区与周边街道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拓展线上购票渠道,大力推广移动支付和新媒体传播等。
乌镇,是懂创新的。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作为乌镇“金字招牌”的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创新“互联网+旅游”消费模式。乌镇与各大互联网“大厂”,包括与阿里、百度、腾讯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人工智能结合5G技术,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沉浸式体验,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图源:乌镇景区
像是,乌镇在戏剧节上做加法,采用VR虚拟成像技术,开展全景同步直播,并专门开辟直播体验区域,游客可以佩戴VR眼镜深度体验戏剧演艺的魅力。游客还可以体验智能驾驶,通过下载APP,在指定区域内一键打车,感受沉浸式的驾驶体验。
再从旅游角度来说,乌镇在住宿体验上打“数字”牌,在景区内二十多家酒店布局智能床垫,配套芯片床品,智能监控餐厅食品运输,为每一位游客带去更加美好的体验。
此外,乌镇还先后建成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世界互联网科技馆、乌镇大剧院、木心美术馆等重量级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打好“文化牌”,以互联网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
乌镇如梦,它即保留了水乡的“形”,重塑了文化的“神”,散发了科技与创新的“意”,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水乡的过去,古镇的现在,更是江南的未来。
| 执笔:程烈
用户评论
一直听说乌镇很有特色,去了果然名不虚传,古建筑和街道都很迷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南文化的韵味在乌镇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条小巷都让人流连忘返。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乌镇的夜景太美了,夜游江上的感觉好像穿越到了古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被乌镇完整地收编了,感觉像是走遍了整个江南。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