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剑阁旅游网欢迎您!在旅行中寻找最年轻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 

西沙东岛发现大批/野牛

编辑:小茜 时间:2024-01-26 19:58:46 浏览量: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西沙东岛发现大批/野牛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西沙东岛发现大批/野牛的知识,包括西沙东岛发现大批/野牛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西沙群岛是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海域面积有50多万平方公里,有二十座岛屿,还有很多沙洲、暗礁,虽然美丽而纯净,但很多岛礁是没有植被的,在整个西沙群岛,唯一生态平衡未遭破坏的原生态岛屿就是这里的东岛。

东岛距三沙驻地永兴岛50公里,陆地面积1.7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面积第二大的岛屿,自然生态优越,生长着麻枫桐、草海桐等原生树种,植被茂密,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看上去郁郁葱葱,环境十分优美,也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长年累月海鸟的粪便堆积有几米厚,是浩瀚南海中名副其实的鸟岛。

生活在这里的鸟类有36种,其中以白鲣鸟为最多,数量多达5-10万,而且这种鸟儿是居留性的鸟类,不作长距离迁徙,世世代代居住的岛屿上,会在大海中给渔船导航,渔民们称鲣鸟为“导航鸟”。

岛上除了生活着大批的鸟类外,这里还有山鸡、野鸭、山羊等陆生动物经常出没,而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在这个远离大陆的弹丸小岛上,竟然生活着大批的"野牛",而且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了数百头。

最早发现这批“野牛”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西沙驻岛官兵,这些“野牛”长相跟黄牛很相似,个头也比较矮小,但警惕性也极高,看到陌生人靠近,会立马撒腿跑入丛林,驻军对这些“野牛”不但格外保护,据说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还从海南岛买来了几头壮硕的黄牛,交配繁育后的新品种体力强壮,奔跑速度也快,种群数量也保持了增长。

到了2003年,我国科考人员登上东岛考察,发现岛上的牛群数量已经将近400头,而在西沙其他岛上,却丝毫没有“野牛”生活的踪迹,科考人员感到很纳闷,东岛四面环海,面积又这样小,是不可能“土生土长”这么一大群“野牛”的,那么这些“野牛”是从何而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说的是公元前2世纪,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西沙,放养了一些从大陆运来的黄牛,其他岛上的牛因不适应当地环境,先后消失了,只有东岛的牛活了下来,但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24年前后,东岛发生过超级海啸,巨大的破坏力使岛上的生命一度灭绝,所以这个说法也缺乏说服力。

第二种说法。有人猜测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在岛上放养的,因为这里是航线的必经之路,郑和庞大的船队不仅满载茶叶、瓷器和丝绸,还有大量的生活供给物质,其中就包括家禽,在这里路过暂歇时,或许把牛留在了岛上。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海军组成了南下舰队,由林则徐的侄孙林遵率领4艘军舰南下执行收复西沙、南沙,据当时的资料记载,舰队不仅带上了远航所必需的生活补给和活动房屋,还准备了在岛上繁殖的猪、牛、羊等牲畜,以及各类蔬菜种子等等,这些牛很可能是当年带到岛子上去的。

大家知道西沙岛礁淡水资源缺乏,现在有海水淡化,但早些年驻岛官兵和渔民用的淡水都要靠船从陆地运来,这么大一群牛的饮用水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小岛中部,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长不过百米,宽只有20米,呈新月形的水塘,这也是岛上唯一的淡水源,动物们每天都会到这里补充水源,日久天长,动物粪便在水坑中形成了一层厚达1米多的沉积层,“野牛”正是依赖这个水塘才生存下来。

专家们从水塘里采集到一根长达一米的沉积柱,根据沉积物的种类,发现牛塘在1300年前还在海面以下,因为沉积物都是贝壳类的东西,而在靠近顶部25厘米处,发现了大量的牛粪堆积,利用碳14法测年,专家推断出这群“野牛”登岛时间在1653年前后的40年间。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百姓们颠沛流离,为了逃难,一些百姓拖家带口,带着生活必需品以及种子家畜,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海岛,“野牛”也是这个时期被带上了岛,因此结论来了,岛上的“野牛”不野,是家牛野化的,历史不过300多年。

这些“野牛”的溯本求源也验证了一个事实,这就是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科考人员在岛上还发现了不止一处的明代小石庙遗址。

西沙东岛这些“野牛”原本是耕地的黄牛,但在岛上生存了数百年,野性十足,奔跑能力很强,据说最初渔民用鱼叉都奈何不了这些野牛,最后还是用捕鱼的大网,多人合围才最终捕获了野牛,据渔民自己讲,牛肉不仅很柴而且味儿还很腥,并没有想象的好吃。

有网友看到这会提出疑问,一个区区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几百头牛每天要吃掉大量的饲料,小岛地域狭小,野牛这种大型动物种群的泛滥,势必将压缩其它动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小岛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实际上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科考队通过东岛的实地考察,就发现了问题,这就是由于“野牛”种群过度繁殖,丛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仅青草被啃食一空,连麻枫桐的树皮枝叶都成了“野牛”的粮草,鉴于这种情况,科考队曾建议当时的西沙水警区,应该适度捕杀野牛,维持种群在200头左右为宜。

十年过去了,2013年科考队再一次上岛考察时,发现这里的生态确实有所恢复,绿草遍地,树木枝繁叶茂,生态是恢复了,但一个现象让科考队员产生了疑惑,这就是“牛道”上的蜘蛛网非常多,这说明岛上的“野牛”数量明显减少了,结果也证实了科考队的猜测,经详细观察,确定岛上的“野牛”群还有3群,但数量只剩了50多头。

经了解驻岛官兵才知道,因为当时南沙群岛还没有颁布禁止捕杀野牛的禁令,捕杀“野牛”已不需要严格审批,基本上是有需要就捕杀一头,在供给困难的小岛上,这种随时可以提供丰富肉食补给的资源,数量减少也属正常,但仅仅十年的时间,几百头“野牛”就剩下个零头,几乎濒临灭绝,还是让科考队颇感意外,于是又建议停止捕杀。

从国内到国外,无数次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自然的生态是一种自我平衡,人为干预带来的副作用一定超出人类预期。西沙东岛上的这些“野牛”已经成为东岛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代表海岛人文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物证,也是南海独一无二的资源,希望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否则,东岛这个我国唯一有“野牛”的岛屿,也许有一天将不再有“野牛”的存在。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当地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