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瑶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的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苗族吊脚楼
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榫卯接合方式建成。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
侗族吊脚楼
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
吊脚楼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
瑶族吊脚楼
吊脚楼上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特色。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用于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