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首诗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了端午节。很多人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吃粽子来纪念屈原的习俗上,却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其他习俗。
汪曾奇《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扎五色绳、做香钱、贴五毒、喝雄黄酒、画额头、吃十二红等等。
正如他所说,端午节习俗不再是划龙船、吃粽子。时代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最经典的习俗。它起源于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劝说楚国无果后,知道自己的国家即将灭亡。他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楚王。于是他毅然投江自尽,为国捐躯。
人们知道屈原的好意,就把大米扔进河里,希望河里的鱼虾能吃掉屈原的尸体。后来就衍生出了吃粽子的习俗。如今,包粽子、送粽子已成为当今社会与亲朋好友交流的一种方式。
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纪念投江祭父的曹娥和为父报仇的伍子胥。赛龙舟一是为了驱散水中的鱼虾,纪念祖先的灵魂,二是为了祭祀水神。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除了吃粽子、划龙船,很少有人知道以下八种习俗,因为在很多地方它们已经基本消失,没有流传下来。
系彩色绳
五色绳又称延寿绳、百绳、长寿绳。五种颜色源于五行,汇聚金、木、水、火、土,常有祈福避祸的寓意。系彩绳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
《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彩丝缚臂者,可驱兵鬼,防人病。”
彩色绳子的系法有很多种,孩子们通常把它们系在手臂和手腕上。这种绑法在《风俗通》中记载:“午时,以彩丝绑双臂,可避鬼卒,使人不生病。一根命线,一兵。”成年男子都羞于将其绑在身上。他们的手腕,所以他们通常把它绑在脚踝上。宝宝皮肤娇嫩,不方便系,多放在胸前。
清代的端午节尤其热闹。他们加工五颜六色的绳子,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发夹装饰品。
《燕京岁时记》 有记载:“每逢端午节,闺中巧者,必用苏螺编成小老虎、粽子、葫芦、樱桃、桑葚等,用彩线串起来,挂在上面。”发夹,或者把它们绑在孩子身上。”
端午节过后,就不能乱扔彩绳了。他们必须等到下大雨才把它们扔掉。五颜六色的绳子一定要扔到雨里,被冲走,这意味着这一年的艰辛都被冲走了。
后来,系彩绳的习俗逐渐演变为悬挂香包。香囊里不仅有五颜六色的绳子,还有白芷、山奈、川琼等药材。在古代,贵妇们常用它来送给自己的爱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香囊中的彩色绳子逐渐演变为辟邪的护身符和驱蚊的香料,逐渐有了实际意义。
贴五毒
端午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纷纷前来造访。在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天气炎热很容易引发流行病,所以端午节也有贴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虫。贴五毒就是用黄纸画出五毒虫图,贴在墙上,然后用尖针将五毒图刺破。意思是排除五毒。
五毒肖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印刷厂印刷。五毒针法也演变为张天师手持葫芦征服五毒。虽然张贴五毒有点迷信,但像这样的小活动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涂抹额头
端午节似乎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节日。它的许多习俗都与儿童有关,包括画额头。所谓额头画,就是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
《燕京岁时记》记载:“每逢端午节,从大年初一开始,取雄黄和酒撒上,敷在小儿项圈、鼻耳之间,可避毒物。”
大人把它当作辟邪的吉祥物,小孩子则把它当作游戏。有句古诗云:“只记儿时,额上插艾钗”。对于孩子来说,额头画也是一段珍贵的记忆。
喝雄黄酒
雄黄又称“鸡冠石”。从化学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毒药。但雄黄酒并不是用雄黄制成的酒,而是在酒中添加了微量的雄黄。
《清嘉录》记载:“将雄黄粉、蒲根刨花研细,以酒饮之,名雄黄酒。”
喝雄黄酒不仅是为了驱除毒虫,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一位老人担心水中的虫子会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倒了一壶雄黄酒。从此,人们纷纷效仿。
除了喝雄黄酒外,人们还经常将雄黄酒撒在潮湿的角落,以达到驱虫的效果。
采集草药
端午节是古人心目中一年中最繁华的日子。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好,因此有采集草药的习俗。
这一习俗在《夏小正》中已有记载:“此日贮药,以驱蟑螂毒气。”端午节采集的药物大多是艾草等草药,但也有地方捕捉蟾蜍入药,南方一些地区也制作蟾蜍。蛤蟆饼的习俗。
由于端午节采集的草药较多,就衍生出了挂草药、斗草、木兰汤的习俗。挂香草,顾名思义,就是将香草挂在门上。人们一般用三种草药:艾草、菖蒲和大蒜。
《清嘉录》中也有这三草的记载:“割香蒲作剑,割檐作鞭,以桃梗、蒜为饰,悬于床上,皆用以驱鬼。” ”。
斗草是一项民间娱乐项目。玩法是两个人各选一根坚韧的草,两根草交叉互相拉扯。坚持战斗的人就会获胜。汤又称药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木兰汤含凤仙花、厚朴、培兰等药材。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木兰汤推崇备至。
颜舒有诗云:“节节从荆南山来,一浴兰花汤清清。”
欧阳修的诗中也有体现:“甲尘乐木兰汤,毒方不必采艾。”
如今,中医药发展大不如前,采集木兰汤的习俗已逐渐被遗忘。这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它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衰落。端午节和几个朋友相约喝艾草、木兰汤,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杭爱虎
悬挂艾虎也是端午节的习俗。它是由两个鸡蛋壳制成的。制作时,将蛋壳画成老虎的形状,蛋壳下方贴上五毒形状的贴纸。然后饰以五色绳,既寓意老虎驱走五毒,又寓意五色绳有祈福之意。艾虎常挂在新生儿房间的门上。有时艾胡也戴在身上或夹在发夹上。
下午躲起来
在古代,端午节有很多禁忌,午后躲藏就是其中之一。 《滦州志》中记载:“新婚女子月底迎回家,谓之‘端午躲’。”
在古代,端午节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因此出嫁的女孩通常会回到娘家避灾。如今,这一习俗已基本废除。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端午节不再是一个不祥的节日。对于传统习俗,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吃鸭蛋
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比较小众。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说:“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地细腻,油脂丰富,蛋白质松软,不像其他地方的干、粉状,入口有嚼石灰的感觉。鸭蛋富含油,别处找不到。 如何吃鸭蛋正如袁子才所说,是宴请客人的一种方式,通常是用筷子敲破“空头”,油就出来了。 ”
他对高邮的鸭蛋赞不绝口,看了让人垂涎欲滴。鸭蛋吃完后,还可以做成鸭蛋串,用彩色绳子编成。孩子们经常把鸭蛋串在绳子里,然后把绳子绑在外套上,就好像它们是最喜欢的配饰一样。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其中大部分都与屈原和五毒密不可分。如今,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已逐渐被我们遗忘。渐渐地,端午节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彩色绳子和鸭蛋串互相竞争。也许再过几十年,端午节就会成为一种装饰品。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社会进步太快还是因为文化变得模糊。但耿耿觉得,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根源。我们可以跟上社会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忘记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不要让传统节日成为历史。
参考号:《风俗通》 《燕京岁时记》 《滦州志》 《清嘉录》 《夏小正》
用户评论
看完这篇文章才知道端午节竟然还有这么多讲究! 我一直以为只有吃粽子、划龙舟这些,没想到还有很多古老的习俗。挺想尝试一下看看做香包的效果怎么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说的太对!我每次过端午节都只知道吃粽子和划龙舟,别的那些习俗真的不太了解。看来以后要好好学习一下,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些习俗很有意思,不过很多都已经不流行了,希望年轻人也能传承下去!比如祭祀屈原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铭记这位爱国诗人所付出的心血和精神,而不是只是局限于吃粽子这单一活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真让我长见识了!我还从没听说过“用艾草驱蚊”呢。不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做的?难道真的有效吗?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中提到的很多习俗都听起来很有古代情调,不过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很难做到像过去那样认真地遵守这些习俗了。有些反而觉得挺累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大部分人”都知道“粽子、龙舟”,有点误导吧?我身边不少人都只知道这两样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适合用来科普端午节各种习俗了,之前每次都问别人这些习俗为什么这么做,总得不到个清晰的答案。看来要好好的了解一下端午节背后的文化故事啦!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习俗听起来比较古老,跟现代生活有点脱节了,希望作者能结合现在的生活情况,解释一下这些习俗的意义和实用性,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认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作者总结的不完整,很多地方缺乏具体的解释。比如什么“佩戴五色丝线”?为什么是五色呢?这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是什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在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去悬挂菖蒲和艾草驱蚊,确实记得味道有点香,还有一些人会用这些材料制作成药包佩戴。现在很多人都没这习惯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客很有趣,让我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些被遗忘的习俗,或许可以重新学习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除了粽子和龙舟,一些传统的習俗应该继续保持,毕竟它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很多习俗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习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故事。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不错,很有启发性!让我明白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和划龙舟的节日,更应该注重它背后的文化传承和意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多习俗听起来很奇怪,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的作用是什么?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传统的习俗可能越来越少人参与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太长乏味了,我只想快点看看哪个地方可以买到好吃的好看的粽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端午节真是太热闹了呀! 文章里提到的很多习俗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挂香包、喝雄黄酒和艾草等,这些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有趣,把一些不太为人知晓的端午节习俗都介绍得很清楚,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