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剑阁旅游网欢迎您!在旅行中寻找最年轻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 

甪直丨87版《红楼梦》里的“葫芦庙”,最原汁原味的小桥流水人家

编辑: 时间:2024-10-21 20:08:14 浏览量:786

甪直,甪(lù)这个字不太好念。传说中光明正大的神兽,做了这个美丽而苍老的水乡古镇的守护神。

它在苏州的盛名掩护之下,鲜为人知。因此,在过度商业开发的古镇群中,保存了更完好的古镇原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水多、桥多、名人多、还有千年古寺与宋代彩塑……2500年的历史与姑苏城同龄,老街长巷,佛堂古树,满是昔日模样周正的江南。

01. 一餐一饭,都是水乡的滋养

凡宜居之所,都离不开食物的滋养。甪直的餐桌上,都是水乡的味道。

千年前,因馋嘴而飒然回乡的苏州人张翰,让“莼鲈之思”成为江南动人的念想。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莼菜味淡,但与荤菜搭配后,却能神奇地激发出它的清香。与银鱼同煮做汤,在汤中如同茶叶一样浮浮沉沉,入喉清鲜,久久难忘。

甪直是典型的湖河环抱之中的江南古镇,北面靠近吴淞江,南面则临澄湖。

从苏州向东18公里,前往甪直,一路水汪汪的,全是湖光激湘的景色,是古人所谓“水云之乡、稼渔之区”。

莼菜之外,水乡经典食材还有“饭稻羹鱼”,鱼虾螃蟹、茨菇水芹……总之,甪直人吃水里的一切。

莲藕也是一大念想。它长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池塘里。

卖藕的女人挑着一副担子,盛着经一再洗濯变成洁白嫩玉色的长节藕。 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

茭白,从四月到十一月都能吃到,嫩白如雪,炒肉很香。

水芹的茎叶从头到尾都是空的,鲜嫩得很,和熏制过的白香干翻炒,算快手的菜了,却很有回味,像是去太湖里神游了圈似的。

从前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无篷船”,满舱盛着太湖来的时蔬,能得日餐一碗了。江南的味道,就在这水灵灵的一餐一饭里。

02. 水乡or桥乡?

水乡,往往也大多是桥乡。古话说,“到了甪直勿看桥,等于甪直未曾到”。

在甪直古镇5.6公里长的河道上,历史上曾横亘着形式多异的江南小桥72座半,其密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石板桥、姐妹桥、钥匙桥……甪直的细细心,珍藏着各式古桥样本。

香花桥

香花桥,始建于清雍乾年代,桥的对岸就是保圣寺。

兴隆桥

兴隆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武康石做墩,花岗石做基,青石拱圈,是一座单孔拱桥。桥的两侧有方形望柱,栏杆的两端有抱鼓石,拱圈内有几十块拱圈石。其中有些还有文字记载,只是久经岁月已不再清晰。

进利桥

进利桥,堪称被影视剧取景次数最多的桥了,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就是从进利桥踏入“女儿国”的。

“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中国人对江南水乡空间格局的最初印象。拱起的古桥,蜿蜒的流水,隔出了甪直的空间格局。

东市河和南市河成 L 形转折,一河两街,一道道桥梁把两岸的街巷连接,河道的西侧和北侧,朝东、朝南开着店铺,河对面是居住房屋。

看,是一座桥分割了闹与静,使得甪直既不像周庄那样街两边都是店铺,也不像同里那样河两边全是住家。

当清晨炊烟袅袅升起时,沏一壶碧螺春,慵懒地躺在沿河的旧藤椅上;或沿着青石板路感受着古镇的苏醒,再借点桥景,便可出离游客身份片刻。

长桥短桥杨柳,前浦后浦荷花。

人看旗出酒市,鸥送船归钓家。

才下此桥,又上新桥。桥下水波温柔,桥边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令人生出武陵渔人遁入桃源的恍惚。

是桥在甪直穿针引线,串联起江南古镇的水乡梦。

03. 水乡老宅,经得起游人的探索,留得住乡贤的炽热

甪直的尺寸是非常适合于遛弯的。当代城市是为车轮设计的,拥有一览无余的公共广场,宽敞欲望的中央大街,却浇灭了人们漫步的欲望。

甪直古镇里,老宅子浓缩的尺度里,尽是粉墙黛瓦、木门木窗;宅与宅之间暧昧的距离间,始终激发着访客探索的热情。

沿街巷的民居有一层的、有两层的,有的马头出挑,有的云墙高耸,高低起伏,简朴但不单调充满错落的情趣。

还有藏匿其中的名人老宅,堂堂亮亮等待你的追忆。

叶圣陶纪念馆

甪直原县立第五高小的旧址上,是叶圣陶纪念馆。1917年早春,青年叶圣陶开始在五高任教。

改革教育——在学校里自编各种课本、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创办生生农场、辅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甪直开启了叶圣陶“真正的教书生涯”。

叶圣陶与夫人在甪直

教育家沈柏寒故居里,“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的抱柱联依旧醒目。这个从小镇走出的沈柏寒,东渡重洋留学日本,学成后回到故土,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

还有王韬纪念馆、萧宅、万盛米行……你走过普通民居也经过书香门第,都是甪直给予前来遛弯之人的奖赏。

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后售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

乡贤们从小镇老宅里走向世界,又用所学反哺故乡。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不一定赫赫有名,却深刻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吃得惯、住得惯的江南,留得住这些真挚而热烈的灵魂。

04. 一流的技艺,最巧妙的心思

走过香花桥,穿进一条小巷,保圣寺就在眼前。曾是甪直人古老的信仰。

《红楼梦》里,姑苏城外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现实中,87版红楼梦葫芦庙的取景地,就在甪直的保圣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保圣寺是规模宏大的一处。在最鼎盛的时候,保圣寺有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甪直镇。

它历经兴废,陪伴着古镇走过1500多年的历史。

天下罗汉两堂半,其中的半堂便在此。藏匿其中的半堂罗汉,也历经了几个世纪的繁华与衰败。

敞亮大殿内原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罗汉。传说,罗汉出自“塑圣”杨惠之之手。杨惠之与“画圣”吴道子同师法张僧繇,如今已难觅真作。

可惜,后来因年久失修,保圣寺大殿倒塌,毁了一半罗汉塑壁,只剩下九尊。

再到近百年前重新被这个世界发现,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识之士来到江南还是会特意绕道来拜访这半堂彩塑,惊讶于其瑰丽又奇幻的想象。

寺院盛行的壁画被移植到雕塑之中,以山水为背景,山岩突兀、云气舒卷、浪花翻滚,有雷霆万钧的逼人气势,海上仙岛上的罗汉栩栩如生。

大殿昏暗,只有一位看守大叔。在21世纪的下午,陪着满墙10世纪的造像,罗汉气势逼人。

满壁的塑像,高达房梁。不同于寺院里依次排列、平平无奇的造像,保圣寺的塑像不只是纯熟手艺的演练,更是一流匠人的胆魄与想象力。

艺旅在保圣寺

每尊罗汉神态迥异,那种苦修的坚毅、宗教的深沉感、自在感,那种自以为把握真理的确信,那种不容辩驳的信仰的傲慢,在这里都能看到。

建筑史家梁思成在论及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时写道:

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此像于崇祯间曾经修补,然其原作之美,尚得保存典型,实我国美术造物中最可贵者也。

保圣寺这半堂彩塑,承载江南民众虔诚信仰、巧手妙思,饱经岁月沧桑,每看一眼都觉得珍贵。

甪直有过它的荣光和寂寞,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更迭。

当很多江南古镇被资本裹挟,湮没在滚滚人流之中,甪直如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躲过了游人如织,抵挡住了时间的冲击。

从枕水而居的一餐一饭,到小桥流水的温婉空间,从寄寓乡贤坚守与创造的古宅,到江南技艺的纯熟展演……

甪直还保留着完整的江南生活的心思,还是古镇里“白月光”的模样。

编辑|虫虫君

审稿|飞鱼

用户评论

君临臣

刚去了甪直,感觉特别有味道!那个葫芦庙真的很还原87版《红楼梦》里看到的感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小桥流水人家,太美了,走一趟真心值得。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肆忌

这次旅游真的没白来,特别是在这里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容纳我ii

葫芦庙的建筑保存得太好了,拍照背景超赞。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呆檬

走过的地方那么多,但这个地方的小巷特别有感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未来未必来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真是一幅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雨萌萌

第一次去这样的地方,没想到这么安静又那么古老的感觉。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当地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