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20世纪末期,民间信仰作为概括民间神灵崇拜现象的民俗学概念,逐渐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可。“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民间信仰的重要一部分。日本的民间信仰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在民间萌发并传承。
“鬼”与“万物有灵论”
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万物有灵的假说。万物有灵论,又名泛灵论。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神灵存在,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具有灵魂。“万物有灵”论的产生也与远古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当时人类的整体认知水平低下,而古时农耕生产对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特别是降水、光照、风力等等自然资源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人类对风雨雷电这些直接关系到作物收成的自然现象产生敬畏的心理,认为在自然现象的背后有神灵主宰。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火山、地震、泥石流、海啸等等自然灾害频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使古代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超越人类的意志的存在。
在弥生时代之前的绳文时代,主要以烧田农耕、狩猎、捕渔、采集为中心,其占支配地位的“灵魂观”,可以说是万物有灵论。在恶劣自然条件中生活的绳文时代的日本人却相信自然界的所有东西都是有“灵”的,从此信仰出发因而把附身于“神篱"(神降临的场所)和響座火(巨岩、大石)的自然神作为祭把的对象,这些可以通过日本的考古遗迹得到确认。
可见,日本的神道思想里即包含了“万物有灵”的思想,神道思想认为世上存在“八百万神”,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尤为明显。“万物有灵信仰”并不是只在绳文时代才能看到的灵魂观,到了诞生祖灵神的弥生时代,它以与祖灵信仰共存的形态继续残存着。《古事记》中的这个神话表明了当时“万物有灵信仰与“祖灵信仰”共存的状态。在描述伊邪那岐命与伊邪那美命生日本诸神的时候,“其次生风神,名为志那都比古神。其次生木神,名为久久能智神此神名以音。其次生山神,名为大山上津見神、其次生野神,名为鹿屋野比卖神、亦名为野椎神”,伊邪那美命因生火之迦具土神而生病时,从其呕吐物中生金山毗古神、金山毗卖神,伊邪那岐命斩火之迦具土神的脖颈的时候,剑封上的血溅入岩石,生三神石拆神、根拆神和石筒之男神。
万事万物都有神灵附着,都可以是神灵本身的这种“万物有灵”论,是“鬼”这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思想基础。柳田国男也认为日本妖怪的源流之一就是绳纹人“万物有灵信仰”中的“神”、“精灵”。
“鬼”与他界观
很多民族的文化典籍都描绘了人去世后去世界。其称呼根据地域和宗教有很多种类,有的称黄泉、极乐净土、天堂(或地狱)、死者的国家等。死者的世界的观念是自古就有。欧洲的神话、传说,也冥界冥府。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在争夺世界的战斗胜利之后,宙斯将世界分为天界、海界以及冥府界。其中冥府界被哈迪斯支配了,冥府界即是地下的死亡世界。北欧神话中,则是指瓦尔哈拉。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都存在着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其他世界。
根据柳田国男、折口信夫等民俗学者的研究,日本人的他界观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地下他界2.海上(海中)他界;3.天上他界;4.山中(山上)他界。地下他界,即地底下的他界,因此以“黄泉”“黄泉之国“根国”等等词汇来表现。海上他界,即古代的日本人把大海的彼方考虑为“海上他界”,称为“妣国”“常世国”等等。古代的日本人称作“海国”“海宫”的地方,也可称成为海中他界。天的远方可以称为天上他界,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常被称为“高天原”。山上他界则是将高山考虑成他界。
“他界”与“现世”具有连续性,也就是说构成“他界”的要素与构成“现世”的要素是同一的,它们之间是连续的,因此可以互相来往。“他界”有着相同的景观,也存在着山川草木。例如在《浦岛太郎》里,浦岛太郎在“龙宫”见到了美丽的花草树木。“他界”中的住民与现世的人一样,也有恋爱,也有烦恼,也有悲伤喜乐。在《古事记》《日本书纪》中,高天原的天照大神之弟须佐之男命被放逐从天上来到出云国,斩杀了吞食少女的八岐大蛇,然后在根国定居下来。
另外,生活在地上出云国的大国主命,因谋杀兄弟而逃往须佐之男命管理的根国,在那里经历了各种冒险,得到了美丽的须势理毘卖命公主,然后再回到地上的出云国。而且在“海彦山彦“神话之中,火远理命从兄火照命处借了钓钩,不小心失落,为了找回钓钩而来到了海神居住的海国,在那里生活了三年才找回钓钩,然后再回到地上的苇原中国。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他界”与“现世”的在古代日本人的观念里是自由往来的。在民间故事《桃太郎》里,桃太郎率领着猴子、山鸡、狗乘船去“鬼ヶ島”打败恶鬼回到爷爷奶奶身边的故事里,“鬼ヶ島”就是处于海上他界。在《竹取物语》中,辉夜姬最后离开父母会到的便是天上他界。在《浦岛太郎》里,乌龟为了报答浦岛太郎的救命之恩,将浦岛太郎带去了龙宫,“龙宫”则属于海中他界。日本人的他界观是一种“他界”与“现世”的可以往来的设定的。
“鬼”作为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是属于妖怪的一种,对于现实世界来说他们所处的世界可以说是“他界”。身处“他界”的“鬼”可以说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作为一种令人畏惧的对象,但随着“他界”与“现世”的自由来往,可以出现在现世的世界。同时“他界”是一种空间的概念。它与人们从事日常生活的空间相重叠,或是指漫延于人间日常生活空间四周的”非日常空间”。
“鬼”是存在于他界的。而“他界”是表现“内”“外”方位关系的概念。而且,“内”与“外”的位置可以相对地移动变化。所谓“内”的含义,即是指人类社会。也就是说,他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或者说距离是相对存在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而且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为参照物的,未被人类涉足的未开发的地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就是“他界”,一旦这些地区被人类开发利用,便不再成为“他界”而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日本学者小松和彦将人类社会和“他界”的关系比喻成”同心圆”,人类社会为小圆而处于内,“他界”则为大圆而处于外。可以看出,“他界”与人类社会是处于同一时空的。这与传统日本村落具有极强的封闭性也有关系,传统日本村落多位于峡谷或者盆地,三面或者四面环山,山的前面就是村落的领域,对于村民来说就是“内”,山的那边是“外”。
谚语中的“鬼”意象
日本的关于“鬼”的谚语相当的多,有的用来表达寓意,有的用来戏谑,但是关于“鬼”的谚语,一般都是基于“鬼”是一种吃人的妖怪上演变而来的。因此,在日本的谚语或者惯用语里,带“鬼”字的,往往都是用“鬼”来比喻凶残、冷血的人物形象。但也不乏一些相当有趣的谚语。
再次是“鬼”字在日语中的使用。汉语中的“鬼”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恐怖,惧怕、邪恶之感。但是在日语中。鬼除表达出来这样的意思之外,像汉语一样,也有许多与鬼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惯用句。具有褒也有贬,这些谚语或俗语生动形象,“鬼”的形象有的依然是凶恶、丑陋的形象,有的则展现出了幽默、滑稽的一面。这表现了日本人对“鬼”的一种较为亲近的态度。
与“鬼”有关的民俗节日
日本的撒豆节在节分这一天举行。节分是指季节变化的时候,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在江户时代之后,主要是指立春的前一天在这一天最盛大的活动就是撒豆节。在这一天,人们要撒豆子来驱赶恶鬼、招来福气和好运。根据史料记载,一般认为日本撒豆节开始于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史书上的记载最早见于1425年的宫中文书《看闻日记》。一般认为撒豆节源自中国的“追傩”,传到日本后,日本便吸收进来成为一种宫廷仪式。
在日本,“傩”最早的记载见于大和时期文武天皇庆云三年即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的古籍《续日本纪》。据记载当时国家瘟疫流行,民众死亡很多。日本宫廷开始模仿中国的傩祭,驱鬼逐疫,并形成每年12月的重要年中行事。到日本后驱除疫鬼的仪式也在变化,室町时期以降,用弓箭驱鬼逐渐演变为撒豆驱鬼。及至江户时期,又将腊祭改为春祭,在立春前一日举行。关于为何是撒大豆,有两种解释:1、在日语里“大豆”的发音和“魔灭”相同,是“消灭恶魔”的意思。的的驱鬼逐人们相信通过撒豆子的仪式,可以为家中带来幸运,皇宮里要并将不幸逐出家门。2、由中国傩仪中的撒“赤豆五谷”演变而来。
撒豆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立柊树,日本人在这一天将烤沙丁鱼的鱼头穿在柊树枝上,然后摆放在门厅里面,之后开始“豆打鬼”的活动。
二是撤傩豆。撤豆节期间,日本人会准备一袋袋的炒熟的大豆,称之为“福豆”即驱鬼用的傩豆。“节分”的傍晚每个家庭都会举行用“福豆”举行招福驱鬼的仪式。人们已经可以把炒好的大豆,放在对角方升里,在墙的四角撒豆响是巨大子,要撒三遍。撒豆时边用手撤大豆,一边嘴里喃喃念叨:“鬼出去,福进来。”
三是食年豆。因为日本人相信炒好的大豆是一种“福豆”,在立春之夜人们按自己的年语龄数数豆吃豆。据说,如果吃下和自己年龄一样多的季炒炒豆,用豆的神力避开邪气,神明就能保佑来年身体健康,百病不侵,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后来还衍立生出比自己虚岁年龄多吃一粒的习俗,多吃一粒意当味可以添福添寿。
四是戴面具。日本商店卖福豆时,还同时卖,象征鬼。节分的晚上,让一个人戴上一种红色的纸质面具,头上有角,嘴里向外龇出两颗长牙,假装是鬼,然然后其他人向他撒豆,把它赶出去。日本人认为鬼有形,鬼有形是日本傩的一大特点,因为有形,所以就在眼前,可以看着把它打走。有的地方流行“鬼出二度”,以示打鬼不易,需重复一次才行。
每年日本一些地方都会举行“鬼祭”活动,包括爱知县冈崎市的“鬼祭”、爱知县丰桥市的丰桥“鬼祭”、大分县的六乡满山的寺院举行的“修正鬼会”等等。“鬼祭”的最初的目的在于希望祛除灾祸、五谷丰登,后来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日本各地的“鬼祭”活动作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和传承。其中最著名的要属日本爱知县丰桥市的安久美神户神明社举行的丰桥“鬼祭”和大分县的国东半岛的六乡满山的寺院举行的“修正鬼会”。
日本爱知县丰桥市的安久美神户神明举行的“鬼祭”,亦即号称“天下奇祭”的丰桥“鬼祭"“,它于1954年被指定为爱知县的“无形文化遗产”,1980年更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级的“重要无形民俗文化遗产”。47丰桥“鬼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赤鬼”和“天狗”的逗趣和逗法表演。表演时会有专人扮演“赤鬼”和“天狗”。“赤鬼”会在神社的周围奔跑,边跑边播撒白色的米粉和祛痰糖,人们则会拾起糖果和米粉,因为据说吃了糖就可以辟邪去灾,若身上沾有“赤鬼”抛洒的白色米粉,则会在整个夏天都不生疾病。因此,“赤鬼”所到之处围观的人群皆争先恐后地抢抬落在地上的祛痰糖,并希望沾染一些“赤鬼”撤来的米粉。簇拥在“赤鬼”周围过路的行人,都会被米粉撒,人们反而会皆大欢喜。
“修正鬼会”的目的也是祈祷五谷丰登。“修正鬼会”除夕夜的祓除恶鬼的宫中活动的变化而来的追傩仪式的鬼祭和火祭是一体化的产物。还有一种说法是,六乡满山的仁闻菩萨在养老年间(717年-724年)召集六乡满山28座寺院的僧侣讲学而开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饶、祈求无病消灾的“修正鬼会”活动中,一对男女扮演的“铃鬼”招来了僧侣们扮演的“赤鬼”和“鬼”的两个鬼跳舞登场,“赤鬼”和“hei鬼”举着火炬在寺院内挥舞着斧头和刀。在这个活动中登场的“铃鬼”,不是恶鬼,而是祖先的姿态,在民俗学上被认为是祖灵神的一种。因此,“鬼”的头上没有长角。而赤鬼是“爱染明王”的化身,“鬼”则是不动明王的化身。
盂兰盆,梵文原义为“倒悬”,意思是苦之甚者,“拯救倒悬之苦”即盂兰盆会的本意。《盂兰盆经》记载:目连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为拯救坠入恶鬼道、忍受倒悬之苦的母亲,向佛祖祈求帮助。佛祖称其母罪孽深重,要要依靠十万僧众的力量,并警示他于7月15日设盂兰盆供,以百味饭供养四方僧众方可拯救其母。目连按佛祖旨意最终从恶鬼道解救了母亲。关于盂兰盆节的起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般认为盂兰盆节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源于印度,一种认为源于中国的经书《佛说盂兰盆节》,一种认为源于古伊朗。总之,不管是哪种说法,都都不能否认盂兰盆节与佛教有极大的关系。
日本的盂兰盆节是由中国传入的。一般认为,盂兰盆节,是由来唐学习的遣唐使传入日本的。据日本史料,推古十四年(606年)四月八日和七月十五日,开始设斋,但没有明斋指出即是盂兰盆节。所以,一般以齐明天皇三年(657年),天皇令在飞鸟寺西边仿筑印度神话(佛教亦采用)中的须弥山,筹办盂兰盆会为日本盂兰盆节之开始。五年后的天智天皇二年(662年),天皇又敕全国各地于七月十五日,都举行盂兰盆会。
现代日本的盂兰盆节会在每年7月15日的前后三天举行。日本的盂兰盆节的仪式大体分为迎盆、中盆、送盆三个部分。迎盆即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的意思,每家会在家里用竹竿、蒲草席搭好祭祀台,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中盆即供养祖先的仪式,每家家人在祭祀台上摆放茶水、饭菜等等祭品,供祖先享用。送盆即送祖先归去,全家人在最后一晚上点灯笼送到祖先墓碑前,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仪式。现在日本的盂兰盆节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佛教的内容,演变成为祭祀祖先的民间祭祖仪式。日本人相信,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结束,人死后只是去了他界,去往山上或海上,而祭祀祖先就是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总结
日本的“鬼”文化一直持续到了现代日本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虽然也逐渐地意识到“鬼”是虚拟的,是存在于虚幻的世界,但是“鬼”文化却早已在人的观念意识里落地生根,因为任何人的内心都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以及最初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着对未知事物的最原始的恐惧、敬畏的情感。纵然日本现在科技发达,但“鬼”的形象依然存在日本民众的内心深处。并且在现代日本,关于“鬼”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娱乐作品也在日本社会保持着生命力,并在商业市场上受到欢迎,日本的民俗文化里面也保存有许多与“鬼”有关的节日包括节分和盂兰盆节等,民间谚语里面也有很多关于“鬼”的谚语,日本的“鬼”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